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图片新闻 返回

从“香馍馍”到“遇冷”仅半年,台区储能下一步该如何走?

作者:吴涛 来源:中国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5-05-2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曾被视为电力行业“万能解药”的台区储能,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突然遇冷,热度骤降。

作为用户侧储能市场的一个应用分支,台区储能一度备受瞩目,被寄予厚望,如今却陷入发展困境。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台区储能的下一步又该走向何方?

国内规模最大台区分布式储能项目。(图片来源:陕西省电力设计院)

曾经的“香饽饽”凉了

台区储能,是指在配电台区内配置储能装置,通过储存和释放电能,动态扩容、平衡电网负荷、提高供电可靠性,解决分布式光伏消纳、电压稳定等问题。

在分布式光伏和充电桩大规模接入电网,各地接入容量“红区”不断扩大,给配电网带来诸多电能质量问题的背景下,台区储能应运而生,被视为解决这些难题的“万能钥匙”。

在2024年初,台区储能热度高涨,各地电网纷纷开展示范项目,储能企业也蜂拥而入,多个标志性项目成功投运。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 年全国共新增9个台区储能电站项目并网,总规模19.18MW/40.78MWh。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陕西省台区分布式储能项目,该项目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台区储能项目,共部署安装149套台区分布式储能设备,分布在130个村中,其中包含17台50kW/110kWh储能一体柜 ,132台100kW/213kWh储能一体柜,合计规模约14.05MW/29.986MWh。

10月山东淄博215kWh分布式储能电站项目投运,该项目不仅是淄博市首座基于云储能的主配微协同不停电示范台区,也是全国首个使用半固态电池的储能台区。

另外,自2021年济南率先开展了分布式光伏集中汇流的尝试后,“集中汇流+储能”模式便在各地逐渐兴起。

集中汇流是指将低压区分散的分布式项目,集中汇至一台或几台专用升压变压器,并入10千伏或35千伏等电网中压区,以实现电力在更大范围的消纳。

集中汇流与台区储能针对的问题不同,集中汇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台区变压器容量不足的问题,台区配储解决的是线路电量过剩、消纳不足的问题,两者搭配能解决台区变压器容量及消纳问题,这也是越来越多的省份重点发展这一模式的原因。

然而,从市场的“宠儿”到“退烧”仅半年,台区储能犹如坐上了“过山车”。

2024年下半年以后,台区储能就迅速降温,不再是储能厂商们口中的热词,曝光度大幅度下滑,进入2025年,更是被鲜有提及。

有消息称,多家储能企业表示,台区储能不会是今年拓展的重点,企业资源更多地聚焦在了体量更大、利润更高的领域。

台区储能遇冷,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储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内卷严重,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惜低价竞标,导致行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开始紧缩开支,减少在非核心市场的投入,台区储能作为新兴市场,收益模式尚未成熟,自然难以获得企业的青睐。

其次,台区储能的应用场景复杂,需求多样化,涉及多个监测点数据的及时上传、控制策略的逻辑切换、硬件的安全性等多个层面,技术含量较高。

但目前台区储能技术尚不成熟,在实际应用中,系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引发安全事故,这也使得企业在投资时持谨慎态度。

再者,台区储能规模普遍不大,分布极为分散,这给后期的运维和安全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于电网来说,台区储能设备是一类保障性设备,如果纳入电网资产包,电网需要对其安全及后期运维负责,成本责任和收益不成比例。

而且,台区储能对应的居民电价峰谷价差空间远低于工商业储能项目,缺乏有效的收益模式,难以吸引第三方投资主体。

另外,目前台区储能市场缺乏国家层面的相关标准规范,导致储能设备监管缺失,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这也制约了市场的发展。

全国首个半固态电池储能台区。(图片来源:淄博高新)

沉寂是暂时的,仍是潜力股

尽管台区储能遇冷,但沉寂是暂时的,不可否认的是,它对于提高电网的稳定性、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仍具有重要意义,市场需求依然存在。

在中国数百万个台区中,存在着大量传统技术手段难以解决的源荷失调和容量瓶颈问题,由此带来的电能质量下降、线损增大、供电可靠性降低、新能源接入和消纳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电网的正常运行和用户的用电体验。

而台区储能能够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发挥动态扩容、平抑负荷波动、平滑新能源发电输出等作用,其价值不可替代。

例如,在一些偏远农牧区,由于地广人稀,部分牧区与电网供电台区相距数公里,存在项目建设投资成本高、周期长、时效性差等难题,传统的增容布点方式难以解决时段性、季节性低电压问题。而台区储能通过加装光储一体装置,实现了自动化的台区电压监控、负荷补偿,降低了停电风险,提升了电力保供能力。

在分布式光伏渗透率高的地区,台区储能也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荷储协同“防返送”、光储协同“促消纳”、网储协同“提质量”,有效提升台区新能源消纳能力,解决分布式光伏就地消纳能力不足的问题。

下一步如何破局?

面对当前的困境,台区储能要想实现进一步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突破。

首先、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攻克台区储能在控制策略、硬件安全性、数据监测与上传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研发更加高效、低成本的储能技术,降低台区储能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其次、明确收益模式。一方面,积极探索将台区储能设备的投资成本纳入电网输配电价的可行性,通过政策支持,提高电网投资台区储能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创新商业模式,例如采用租赁模式,由电网租赁储能企业的设备和服务,降低投资风险,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此外,还可以探索台区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提供辅助服务等盈利途径,形成稳定的收益来源。

第三、完善标准规范。国家应尽快出台台区储能相关的标准规范,明确设备的技术要求、安全标准、运维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加强对储能设备的监管,消除安全隐患,为台区储能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第四、加强与电网合作。储能企业要深入了解电网的运行规律和需求,加强与电网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台区储能项目的规划、建设和运营。通过与电网的紧密配合,提高台区储能系统与电网的兼容性和协同性,更好地发挥台区储能的作用。

第五、拓展应用场景。除了解决末端低电压问题和分布式光伏新能源潮流反向重过载问题外,积极探索台区储能在电力需求响应、黑启动、虚拟电厂等方面的应用,拓展其应用场景,提升其价值。


关键的“一条腿”接上了

值得关注的是,标准规范层面有望为台区储能“突围”打开局面。

近日,中国电工技术协会发布《台区低压侧分布式储能系统规划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其中提出,储能系统应具备削峰填谷、无功补偿、功率支撑及应急响应等功能,以适应台区内负荷的特性和波动需求。

《意见稿》规定了台区低压侧分布式储能系统的规划配置技术要求,内容涵盖储能系统的选型、容量配置、系统接入、调度策略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旨在统一技术原则和配置方法,提升分布式储能系统在低压配电网中的应用效果。适用于低压配电网台区的分布式储能系统规划工作。

《意见稿》适用于低压台区的分布式储能系统,主要考虑锂电池、铅酸电池和超级电容等储能技术类型。根据不同的台区类型,推荐一般用户侧台区使用锂电池技术,农村偏远台区可考虑铅酸电池技术,负荷波动剧烈区域推荐考虑超级电容与电池混合配置方案。

《意见稿》明确,储能技术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台区分布式特性,包括负荷需求、地理分布和用户用电模式;结合使用场景和经济性,合理选择最适合的储能技术类型,以满足削峰填谷、无功补偿及应急支撑等功能,同时提升台区系统响应效率。

储能系统的选址应靠近高负荷区域或关键供电节点,包括但不限于城市商圈、居民集中楼宇或偏远村庄配电末端等负荷较高的用户集中点或配电网末端位置,以实现负荷就近调节,降低功率损耗,提高储能系统的运行效率。

《意见稿》的意义在于,在行业层面明确了台区储能技术发展方向和目标,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储能技术在能量密度、充放电效率、使用寿命、安全性等方面创新突破,降低储能成本。

同时,促进储能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带动电池制造、变流器、监控系统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链,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和就业机会 。

对于台区储能项目的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意见稿》也提供了全面得技术指导。

目前,台区储能领域缺乏统一标准,不同企业在技术选型、容量配置、系统接入和调度策略等方面做法各异。

导则意见稿规定了台区低压侧分布式储能系统规划配置全流程的技术要求,统一了技术原则和配置方法,能避免因标准不统一导致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兼容性差等问题,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促进市场有序竞争,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

编后语:虽然当前台区储能遇冷,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成熟,台区储能有望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只要行业各方共同努力,突破发展困境,台区储能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分享到:

关键字:台区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